3月16日上午,在老科协会议室举行介绍情况座谈会。任传国会长首先对专家应邀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说明了此次活动的意义、目的和步骤,并向专家介绍了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历史文化情况,扼要介绍了济源市和济源济水文化——夏文化概况。任传国说,济源地处豫西北,北有太行王屋,南临黄河,为古济水的发源地,是上古先民栖息繁衍的重要区域。济源为文献中记载的夏都原城、阳城的所在地,夏文化底蕴厚重。济源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遗存多,内涵丰富。济源有女娲补天、伏羲观天、轩辕祭天、愚公移山、道教第一洞天、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名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他说,这次活动旨在配合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发挥学术的引领作用,以从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审视济源历史文化,探寻华夏文明之根,为河南华夏文明传承作出贡献;旨在全面深入挖掘和梳理济水文化和夏文化遗产,为政府提供第一手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资料,为推动我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发展旅游等服务。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杨贵金、老科协社科组副组长李立政、市文物局文物科长、副研究员冯军等研究人员向专家们具体汇报了我市济水文化、夏文化的有关情况。
张新斌所长认为济源是古济水的发源地,历史上济水与黄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该借鉴“河洛文化”研究宣传的模式,树立“河济文化”的旗帜,放宽视野,把济源市上古文化资源放在河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把握定位,这样将大大提升我市文化资源在华夏历史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黄河博物馆的薛华研究员也表示济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源市黄河沿岸上古文化遗址众多,今后将在黄河博物馆的展览中增加济水文化和济源黄河文化的内容。专家们还建议我市下一步应该加大考古发掘工作力度,围绕学术热点开展考古工作,取得突破。应该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加强组织力量,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济源应加大与济水沿岸城市,如濮阳、菏泽、济宁等市的交流与合作,把各自地区的济水、古遗址相关问题搞清楚,形成合力,共同扩大影响,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贡献。
这次特邀专家考察活动对重新认识和定位我市夏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原城遗址多年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典型的夏代二里头考古学文化遗物,因而使文献中记载“帝宁居原”的夏都原城无法得到有效印证。沈长云教授从理论的高度提出考古学文化不能与一个复杂的社会对应起来,夏文化不能与二里头考古学文化划等号的观点,对于重新认识我市夏文化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确认我市原城遗址就是文献记载“帝宁居原”的夏都原城是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为我们进一步确立夏都原城地位指明了新的方向。沈长云教授是全国知名的先秦史研究专家,是华夏文明探源工程学术委员,在先秦史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90年代初,沈教授经过长期思考探索,首先提出夏文化起源于河济之间的观点。近年来,考古发现也不断证明沈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次能够邀请到沈教授来到济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对于向学术界宣传介绍济源夏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沈教授表示,济源地处古济水源头,夏文化资源丰富,今后研究中将结合济源地区夏文化材料,进一步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
这次学术活动得到了人大、政协、文广新局、文物局和有关镇办、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古文化遗址所在镇村干部群众也积极参与,确保了活动顺利进行。
(市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