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学会

北斗导航卫星与地面相距两万多公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与地面相距5500公里至4亿公里,其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和摸不着的“层”。在高精度的地面导航和火星探测背后,均凝聚着位于河南新乡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22所)的技术贡献。

“上至大国重器发射,下到黎民百姓生活,都绕不开电离层。”11月30日,中国电科22所所长吴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吴健从事电离层空间环境监测和电波传播研究30多年,曾长期担任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组组长,领导多项863计划项目,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的主要立项建议人、领导者之一。作为国际知名专家,他还曾担任欧洲非相干散射科学联合会理事长、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理事会理事等国际组织领导职务。

从地面以上60公里一直到上千公里,这一部分大气层都属于电离层。“太空不是空的,卫星信号传输到地面要穿越电离层。电离层一旦有剧烈变化,卫星导航的精度就会减弱,卫星通信信号就会中断。”吴健介绍说,电离层的环境要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只不过它不像手机运营商那样直接和人们发生联系。

健谈、儒雅,“60后”科学家吴健说话充满激情,令人如沐春风。“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吴健坦言,自己三十多年甘坐“冷板凳”,背后有一股科学家精神在支撑。

在吴健看来,科学家首先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战火年代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层层阻拦踏上故土的“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还是今天在国外已功成名就毅然归国的施一公、潘建伟等科学家,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情结,就是一定要回去为国家做点事情。”吴健也曾被公派到法国留学,“我有幸赶上那个年代,国家派我们出去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心中有种使命感,一定要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科学探索还要有一股子“拼劲”和“韧劲”,敢吃苦、能奉献、不怕失败、百折不挠。

“我们最近突破了一项电离层应用技术,不依赖卫星就能为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海提供远距离高可靠移动通信。从科学发现、原理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关键核心技术整体突破,我们花费了近20年时间。”其间,从建立理论、建立试验设施、每一项技术的突破,到横跨几个省的整体技术试验验证,吴健已经记不清克服了多少技术困难、解决了多少科学难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科学难题面前吴健经常对科研团队说的一句口头禅。

科学和技术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科技人员坚持不懈的探索,要求科学家有广博的知识体系作支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科学研究更是如此。”吴健坦言,高楼大厦不能永远建在别人的地基上,改革开放40年,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某些领域的领跑,当我们站在前沿技术的第一梯队、肩负着引领人类科技进步责任的时候,我们更要摒弃浮躁、甘坐“冷板凳”、勇于原始创新,通过基础研究的突破,建立自己的理论,引领原创性技术的发展。

电影《流浪地球》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吴健说,不仅是科学家,我们不管身处什么岗位,都应把个人梦想融入时代洪流,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新征途。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尹江勇

https://mp.weixin.qq.com/s/l3koMQPyibQE7QLTCUZHLQ